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

百年國慶前的健走 - 阿朗壹古道記行


阿塱壹古道位於台東南田至屏東旭海,是琅嶠 卑南古道,這段12公里長的海岸線是現今台灣僅存最原始、最美麗的海岸線。隨著「台26線」環島公路的規劃,這段海岸線面臨消失之虞。也因此促使我決定把它列入我今年的旅遊計畫中。

印象中的恆春應該是風和日麗,百年國慶前一日的恆春卻是強風勁雨。夜裡已是大雨臨盆,早上雨勢稍歇仍是下不停,心想這回可能無法走上阿塱壹古島。早早吃過午飯,雨勢轉小,所以一行人走上海灘想看看能走到哪裡,迎面碰上數位旅人,他們從台東南田出發,越過塔瓦溪,高繞過觀音鼻,抵達屏東旭海。聽他們道來,沒有山崩,塔瓦溪河床也沒有因大雨而致山洪暴漲。一線希望頓時燃起,穿著輕便雨衣、帶著水瓶就此展開阿塱壹古道健走。走在海灘上,大海此時勢兇猛的、混濁的,一陣陣狂浪擊打著鵝卵石發出隆隆聲。一路上總能碰上幾個來自台東的旅人,雖然海風強勁的吹著,細雨也持續下個不停,心想應該還能走吧。

行約一的多小時來到觀音鼻山腳下,正好碰上一群嘉義山協的朋友正沿著繩索下攀,望著四層樓高的崖壁,如果沒有繩索應該無法徒手上攀。兩位好心的山協朋友把手上的棉線手套給了我和朋友,真是謝謝他們。看著沾滿汙泥的手套,心想這是甚麼樣的路程。等到自己上爬時,覺得沒有想像中的難,畢竟我還能上爬,但是越往上才發現難度,原來手勁、腿力不夠還挺吃力,加上天雨泥濘了整片崖壁,連落腳處都難施力。好不容易爬上崖壁,才發現正處在半山腰,接下來只能順著樹叢、草叢中的泥濘找出往上的途徑。

到得觀音鼻山頂處,海風無情的吹襲著,放眼望去,台東美麗的海岸線盡收眼底,莫怪眾人願意辛苦攀爬來一窺美景。雨勢此時轉大,似乎催促著我下山,這才發現此處下攀之困難更勝前方上攀。依然是得依靠繩索,只是山勢更陡更高,強風挾著勁雨,眼鏡一片模糊,口中可嘗到鹹鹹的雨水味,雨衣早破了好幾處,下攀時幾次滑倒,弄得滿身泥濘,真慶幸好心人的手套相贈,要不雙手應該已經皮開肉綻。

抵達山腳下慶幸不已,繼續踩在台東的鵝卵石灘上前行。路上滿佈漂流木,都是過去風災、土石流而下漂至此,不禁想起受災人民的苦痛,心下頓時茫然沉重。正胡思亂想,竟已走抵塔瓦溪,塔瓦溪是台東和屏東的界河,河床本應該是乾涸的,現在有水流貫但無礙旅人渡溪。渡溪時順便把手腳和鞋上的汙泥洗淨,回首告別東海岸的美景,我循著夜色踏上歸途。

這次因風雨沒帶相機上山,只得用鞋子和褲子上的泥痕來記憶此行。

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

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

貝希斯敦銘文


一直懶得寫部落格,不過這次隨著黃建忠老師前往伊朗旅遊,豐富的收穫卻讓我覺得該好好記錄筆記與心得。部落格就成了最好的工具。


說到伊朗,就會起聯想豐富、歷史悠久的波斯古文明,這可得從2500年前的阿契美妮德王朝說起。一般以居魯士二世(Cyrus II)((BC559-529)為阿契美妮德王朝開國國君,不過繼任者岡比西斯二世(Cambyses II)(BC529-522)在埃及爭戰時, 祭司高墨達(Gaumata)篡位,後來由大流士一世(Darius  I)(BC522-486)平定叛亂。大流士接著東征西討讓波斯帝國歸於統一,並開始帝國的建設。大流士伊士除了在波斯波利斯(Persepolis)建造他的宮殿,也在帝國多處以石刻銘文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。他命人在艾克巴坦那通往巴比倫的通道上, 在一處寬闊的山崖上刻上15000個銘文記述自己的功績。因銘文是在比索頓(Bisotun)山區的貝希斯敦村發現,故稱『貝希斯敦銘文』。


銘文本體上方是一組浮雕,正中上方是波斯所信引的神阿胡拉‧馬茲達,大流士則是勝利者的姿態,手上拿著弓,腳踩在高墨達身上。他的前方有九個俘虜,. 九個俘虜分別是九個叛亂部族的王,最後方一個戴高帽者是斯基泰人的王。 九個俘虜分別是九個叛亂部族的王,最後方一個集是斯基泰人的王。斯基泰人中的 一支部落,馬薩格泰人就是於公元前529年打敗居魯士二世並砍下其頭顱浸血的遊牧民族。


在浮雕旁則是以埃蘭楔形文、巴比倫楔形文、古波斯楔形文篆刻的大流士功績。大流士鑒於埃及法老得石雕被人破壞,這些銘文皆刻於離地約100公尺高的懸崖石壁上。暨避免了人為破壞,也耐得住時間與氣候的考驗,所以我們才能在2500年後今天看到這些銘文。


實在很喜歡這類古蹟,特請老妹Teresa寄了一張明信片給我。明信片上還有黃老師的簽名,信是Esfahan寄出,兩週後抵達台灣。